第12章 扩大再生产(二))

 再造汉明
    第12章 扩大再生产(二))(1/2)

    平江大街是南北向的,全长3里余,就在平江河边上,在后世称为平江路。平江路有十口古井,因此在宋代、元代称为十泉街,到了明代因纺织业的兴起,改称平江大街。后世的网红街巷“同德里”就在这条平江大街上。

    苏州还有一条东西向的街,街上也有10口井,也被称为“十泉街”,在宋代、元代是与南北向的“十泉街”重名的,明代南北向的“十全街”改名为“平江大街”后就不再重名。

    历史上到了清代后,因乾隆皇帝号称“十全老人”,他到苏州南巡时,苏州的官员为了讨好乾隆皇帝,将这条东西向的“十泉街”改名为“十全街”。

    明代的平江大街、临顿路是苏州的纺织中心,史载“河的两边家家都有机织声”,因此也集中了大批线坊、丝坊。

    平江大街以棉纺为主,临顿路以丝织为主。

    平江河里船来船往,不时传来船工的吆喝声。这些船把来自常熟、吴江、太仓、嘉定、嘉兴、湖州、无锡、宜兴、常州的棉花、棉线、蚕茧、生丝运到苏州,也把苏州的布匹、丝绸运往外地。

    刘云龙沿着三里多长的街道逛了一圈,看到沿街两侧足有400多户织坊,如按每家织坊最低拥有10台织机算,仅平江路就有4000台织机,相应配套的拉细机、纺纱机也当在4000台左右,也就是说苏州仅平江路就有各类纺机8000台,怪不得平江路的不少桥梁上都有等着做工的人,盼望着能被织坊掌柜雇佣。

    在苏州的平江大街、临顿路集中了线坊、织坊、染房,待雇佣的工人就在桥头等着坊铺来雇佣。如被雇佣的话,不仅午饭有了着落,还能赚30文钱。如没人雇佣的话,只得打道回府,明天再来。

    苏州还不是棉纺中心,江南的棉纺中心是松江府和苏州府的嘉定城,仅一个嘉定县城就有6000台织机。

    苏州城的丝织业比棉纺业发达,其实是丝织中心,因此朝廷在苏州设有丝织织造局,派有提督太监驻守苏州,为皇宫监造织品。苏州织造局设在苏州的临顿路附近,刘云龙初步估计在临顿路的各类纺机不会少于2万台。

    苏州阊门外山塘街、上塘家有数千家店铺,几乎可以买到国内外的所有商品。

    刘云龙终于清楚了在后世历史书上说的明代苏州具有的“资本主义萌芽”是个什么样子。他也觉得有幸穿越到了苏州,而不是穿越到了正在混乱之中的山西、河南、山西、北直隶。既然穿越到了苏州,那就要利用苏州府、松江府、嘉兴府、湖州府等地发达的纺织业来发财。

    刘云龙在路过的店铺里给妹妹买了豆腐干、枣泥饼,还买了一只卤鸭,准备回家大快朵颐。

    等回到陈家线坊时,工人已把2000多个线锭装好了船。这种船是单橹船,只需一个橹子就可以了。船上除了橹工,还有二个挑夫。

    1个多小时后,船摇到了水车浜。用船运货比用车送货省事,船到河边可以直接把线锭搬回家。

    船靠岸后,橹工把船用缆绳固定在河边的一颗树上,放下跳板,挑夫就把线锭一筐筐的送到了刘云龙家。橹工只管摇船,是不用挑货的。不一会儿,线锭全部搬完了,橹工摇着船离开了水车浜,回平江河去了。

    今天因为没线锭了,妈妈给堂嫂和另几个纺工放了假。待船工都离开后,父亲把银子交给了母亲。张大妹接过银子了,赶紧回屋把银子放好。

    从房里出来后,妈妈告诉刘云龙,说他师傅让人带信来,知府衙门要造房子,先让师傅去看看该怎么造,需要备多少料。如刘云龙没事的话,十五日陪师傅一起去看看。

    刘云龙心里明白,师傅是怕他没事做,想给他点活干干。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