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、婆罗洲岛的矿产
再造汉明
曲石
今加里曼丹岛在我国史书上一直称为婆罗洲岛,殖民者到来后才把它称为加里曼丹岛,今分属文莱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。岛上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,特别是黄金资源、铁矿资源、煤炭资源。
婆罗洲岛的黄金主要是砂金矿、岩金矿、铜金矿。
早在西晋(大约公元4世纪)的时候,就有中国人在岛西部的帕万河(Pacat河)流域采集砂金。后来在岛西北部沙捞越河的中上游、什兰江(Selanjan江)的中上游又发现了砂金矿,比如在沙捞越河石隆门(又称Bau)河段的砂金矿,砂金品位在5克/立方米以上,个别矿点甚至达12克/立方米,黄金储量在40吨以上,历史上1864-1960年,石隆门砂金矿产黄金38吨,至今还在开采。十八世纪中期,在岛西部的三发(Sambas)、勒多(Ledo)、孟嘉影(Bengkayang)、山口洋(Singkawang)、蒙特拉多(Monterado)、东万律(Mandor,也称曼多尔)、马塔拉亚(Martaraya)、坤甸(Pontiank)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砂金矿,尤其是卡普阿斯河(Kapuas河)及其支流中,砂金矿最为集中,如默利奥(Meliau)、塞卡道(Sekadau)、新当(Sintang)、甘迪斯(Gandis)等地,仅卡普阿斯河砂金矿的黄金储量就在200吨以上。卡普阿斯河支流兰腊河(Landak河),河宽30-50米,雨季水深9米,旱季水深6米,河曲很多,漫滩和阶地很发育,阶地高2-4米,每个漫滩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,表层为腐殖层,厚度在1米左右,下面是不含金的泥砂层,再下面才是含金砂层,砂金颗粒在0.1-0.8毫米左右,砂金品位在0.2克/立方米左右。蒙特拉多的砂金矿大量分布于古河道中,矿区上层是80厘米厚的黄色黏土,表面被植被覆盖,杂草丛生,其下是含泥砂层,再下时含金砂层,砂金品位在0.5-1.0克/立方米之间,至今当地人也大多以采金为生,每隔100米就能看到当地居民的采金点,如从空中观察,可以看到蒙特拉多周围有密密麻麻的砂金矿坑。三口洋(Singkawang)北的鲁马河(Lama河)及其支流舍尼布河、巴南河、巴望河、兰达河等4条支流中都有砂金矿,黄金品位4.14-10.61克/吨,鲁马河的砂金矿埋深2-16米,砂金层厚度4-8米,砂金矿中富含褐铁矿砂,当年的华人矿工就利用这些褐铁矿砂冶铁。东万律(即曼多尔)的砂金矿是1745年就由华人开采了。历史上,在1760年代,在婆罗洲岛西部由华人开采的砂金矿有34个,仅在蒙特拉多、山口洋就有老八分、九分头、十三分、接边、新八分、老十四分、十二分、大港、坑尾、新屋、满和、十五分、泰和、三条沟等十四个金矿,后来在东万律地区形成了兰芳公司,在蒙特拉多成立了和顺公司,在山口洋成立了三条沟公司,高峰时仅在这三个地区就有12.5万名华侨,其中矿工5.3万人。华人在采金过程中,劈丛林、修道路、建港湾、兴农业,今日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片片良田与四通八达的道路都是那时开辟的。在该地区的华人多了,就以兰芳公司为基础,于1777年成立了兰芳共和国,直到1888年,兰芳共和国遭到了荷兰人的镇ya。
婆罗洲岛东北部的塞加马河(Segama河)、迪瓦特河(Diwata河),东部的蒙塔让河(Mentarang河)、锡东河(Sungai Sidung)、克利安河(Kelian河,也称凯林河)、马哈坎河(今Mahakam河),南部的巴里托河(Barito河)、塞鲁扬河(Seruyan河)等河流的中上游也有砂金矿,以克利安河的砂金矿最为丰富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